Passbook 到底是什麼?它與現在的票券,優惠券 App 有衝突嗎?它跟行動支付有關係嗎?六月份蘋果的WWDC 公布了Passbook 之後,一如往常的,沒有仔細看清楚資料,就急著下評論的人還真是數不清。尤其是大陸不少自稱從事iOS 上優惠券軟體的開發者,居然會對媒體抱怨Apple 此舉扼殺他們的未來,真是令人啼笑皆非…
事實上,Passbook 不是一個 App,而只是一種特殊的資料夾。Apple 幫所有開發票券與優惠券的開發商,定義了一個標準的「動態資料格式」,只要合乎這個資料格式的,都可以出現在passbook 裡面。傳送的方式可以藉由App,甚至可以藉由 email.。消費者只要打開passbook 就可以看到不同的 App 或網站所送來的票券優惠券。至於這些票券拿到店家或現場時,還是要有對應的商家端系統來掃描與處理,Passbook 並沒有硬性定義商家的後台要如何處理這個部分。
換句話說,Apple 並沒有介入關於區域商家如何發行票券,與如何處理票券的商業行為與邏輯。
所以,passbook 可以與支付有關,也可以無關。完全看發行票券的 App 或商家後台如何處理。Apple 並沒有直接涉入這些非常區域化與特別化的業務,反而是去讓想做這類業務的公司,擁有一個更方便的工具與協定。也因為如此,所以 passbook 對於原本就在做電子票券的App 開發商或服務商,都只會有利而無害。不管它原來是用票券做會員卡,做車票,還是做支付憑證。都會因為passbook 而得到更多的機會與方便。換句話說,Apple 此舉合乎其一貫的策略:建構一個有利於整個經濟生態系的技術。
從相同的角度來看,我們也不難理解 Apple 為何遲遲沒有進入 NFC 行動支付的市場:也正因為此舉不利整個iPhone 生態系的發展! 聽不懂嗎?沒關係,先舉一個例子,大家就會懂。前一陣子,HTC 與 國泰世華還有悠遊卡,合作了一款 NFC 手機。只要拿這款手機,搭配特定的 SIM 卡,就可以直接用手機代替原本國泰世華悠遊卡聯名卡的功能,還可以透過手機上的App 知道悠遊卡餘額。聽起來很酷吧?那Apple 為什麼不做類似的事情?以Apple 的能力,應該不是做不道,而是不願意做。Why?
基於上述的理由,我們不難理解,Apple 為何不推需要硬體配合的 NFC 反而出了一個完全依賴軟體的passbook。
最後,如果撇開支付不談,NFC 固然還是可以用在物聯網的相關應用。不過,關於物聯網的應用,Apple 應該更鍾情於利用藍芽而不是NFC,這點從 iPhone4S 領先同業內建 BT4 就可以獲得驗證。
網際網路正式進入 SoLoMo 時代
每一個網路發展階段所發展出來的創新名詞,都有它的精神與定義。Web 1.0 網際網路時代重視內容服務與創造,Web 2.0 重視群體創作、交流共享 ( Blog )、Social 社群時代重視人與人的社交互動、SoLoMo 時代則重視虛實整合與商務結合。清楚每個時代所要表現的目的,才能掌握趨勢的發展與脈動。
SoLoMo Taiwan 第一堂課
SoLoMo 在海外,已經發展的相當多元,包括泰國都有專屬的網站介紹這個發展趨勢。在台灣,SoLoMo 熱潮也將要開始運轉。想掌握這三位一體的行銷趨勢,千萬不能錯過 SoLoMo 的第一堂課。了解更多的APP 型態與未來發展、行動電子商務趨勢、手機購物、以及 SoLoMo 的行動行銷串連。
行銷講座資訊
主辦 : 工商時報
時間 : 2012/7/31 (二) 14:00 ~ 17:00
地點 :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洛克廳 (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)
講師 : appWorks 創辦人 林之晨 (Jamie)、SIMSIX CEO 丁禹勝 (Vincent)
網址 : http://www.solomo.tw/Seminar/01/
最近讀了一本書"決戰第三螢幕",在本書講的螢幕是指手機螢幕。在這本書中,提供了很多與行銷相關的觀念及各國使用數據,例如:使用行為、應用範圍更配合許多國外應用上的案例,用潛顯易懂的方式來帶入主題。
在讀完這本書之後,從四個角度來分享讀後感:
科技
科技演變所創造出來的應用發展,是行銷人隨時必須去觀察的。記得從以前透過數據機的年代進化到用寬頻網路、手機無線上網及免費公共網路提供,都只是近15年來發生的事。台灣現在手機滲透率高達117%,二千三百萬人竟然有高達二千六百支手機用戶,平均一個人1.17支手機,雖然不像阿拉伯國家的2.3支,但也不能忽略的科技影響力。就像當初FLASH、DW推出時,網頁設計師無一不搶破頭想要做出漂亮的互動式網頁。近幾年APP應用開始盛行後,許多企業也開始在思考這一類的技術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功用,解決何種問題。
全球化
網路無國界大家都很耳熟,透過圖案的傳遞以及共通語言運用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,人與人交流的速度變快,可能一個APP就可以認識遠在千里之外的人而成為好友。企業更是可以利用這個特性來思考如何接觸目標族群,該怎樣"適時"、"適當"、"適量"的傳遞訊息。因為每個人每天透過網路所接收的訊息可能是上百則,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情況下更貼心的提供有效訊息,很值得深入討論。
人口結構
人口結構是在做網路行銷方案時,非常重要的一個依據,人口結構可以從年齡、性別、人種、宗教、教育程度、職業及家庭人數等來區分。網路可以算是一個跟很多人保持著一種有點熟又不是太熟的科技。有的人會說,APP/網站/軟體設計出來,使用者自然就會使用了,但真的是這樣嗎?舉GOOGLE MAP來說,60~70歲的民眾在外出迷路時,最快的解決方式不外乎是問路人或是打電話詢問,那18~35歲的重度資訊使用者在前往目的地同時就會使用手機查詢路線。所以針對人口結構調查,是在做行銷時不可或缺的功課之一。
使用習慣
上述提到台灣平均1個人擁有1.17支手機,但有沒有人算過一個人家中有幾台電腦、筆電及平板?從身邊周遭的觀察發現,一個人使用超過2台電腦的案例很多,很多都是NB+桌上型電腦,現在可能會再增加平板電腦。感覺起來電腦的滲透率應該會更比手機還高,那為什麼市場會慢慢傾向手機呢?答案在使用習慣上,手機螢幕現在最大設計大約到5.3吋左右,都還在一個口袋可以放進去的尺寸,重量也都在隨身攜帶還可接受的範圍裡,那從攜帶性來看電腦、筆電及平板呢?除了惡搞之外,沒有人會把桌上型電腦背在身上,NB的設計也走輕量化路線,平板就是大尺寸的手機(個人意見)。那要把上述產品隨手拿出來的難易度,手機還是佔了絕對的優勢。再加上,電腦可以做到的一般功能,像是上網瀏覽、收發E-mail或是FB,完全都可以被手機取代,手機的優勢會隨著APP大量的開發而日趨明顯。
未來並無法預料會不會是屬於手機的年代,至少在近幾年許多企業對於APP的重視程度,相信也是觀察到手機的普及性及便利性的程度,是已經達到影響企業發展的階段,我相信只要用心觀察大環境的發展趨勢,就能發現很多商機就在手上等著我們去整合創造出來。
投稿人姓名:Duncan Teng (鄧勝薰)
BLOG:http://duncanteng.me
簡介 :曾在美國進修網路行銷及國際貿易,也在全球性的網路行銷公司,加州總部實習。
之前在對岸傳產業擔任行銷企劃主管,目前回台準備重新踏入網路創業圈,與大家一起奮鬥。
實體識別證在特約使用的問題
無論是公司識別證、學生識別證、住戶識別證或任何其他的識別證,許多單位都會替組織內部的人與外部商店業者洽談特約優惠,讓員工、學生或住戶們享有特約商福利。雖然用意良好,不過最常遇到的實際問題就是 ~~
天哪!弄了半天,讓原本善意的出發點,衍生出許多使用上的問題。
是否能有更好的解決方案
如果上面這幾項問題,能夠被妥善解決,才能讓這項服務方便使用,也能明確獲得優惠資訊。例如:
目前智慧型手機上的確有這樣的APP服務,來解決上述的種種問題,這個軟體名稱是「GOLOOK」。透過簡單下載及安裝步驟,就可以領到公司(或學校)專屬的電子識別證。由於識別證件與電子卡片都是存放於智慧型手機,因此對於上述三個問題,就可透過APP來解決。
(Lo) 打開APP,點選單位的電子識別證,就可以知道公司(學校)簽署的特約商,以及付近所有可用優惠。
(Mo) 除非智慧型手機忘記帶,但手機忘記帶比識別證忘記帶的機會還小。(但手機沒電的機會比較高)
(So) 透過電子識別認證,店員根本不需要核對特約名單,還可以分享到Facebook與同事或同學分享資訊。
所有人都可以申請這項服務
這項服務,所有單位組織 (企業、校園、工協會團體) 都可以免費申請,方法與步驟如下:
輕鬆領取、簡單使用
當單位組織的領卡頁面上線後,就可將專屬網址告知所有同仁。接下來大家可以隨時上網登記領取卡片:
這項服務預估2012年底,台灣將會有 5,000 家門市特店可供使用。
開放超過 100 所的大專院校與 6,000 家以上的公司、團體組織通過申請並上線。
申請單位的應用
對於申請公司(學校),還可以透過這項服務,進行訊息群發。由於智慧型手機的特性(類似 LINE或WhatApp),發送簡訊是不用花半毛錢的。這項服務可應用於:
這對於特約店模式算是一個很完整的解決方案,不但可以解決許多使用上的問題,也能夠即時掌握優惠資訊,不會造成都要結帳了才知道可以享受優惠,結果什麼都沒帶到。如果你的單位也需要這項服務,可以透過線上申請立即申辦,重點它是一項免費的服務。
『感應』、『非接觸』生活圈令生活便利許多。不論搭捷運、搭公車、停車、搭高鐵還是小額付費,只需要簡單、輕便的載體,即可免除大多數使用行為,著實讓人陶醉其中,尤其當這種感應服務越便利,相對越容易『觸發』人們各種衝動性的消費意願。
近距離感應支付
比方說停車時,我大多喜歡選擇有『悠遊卡』扣款的停車場,因為離開停車場時,我不需要翻遍皮包找票卡、事先準備一堆零錢、排隊跟一堆人等繳費、最後還要慢慢等機器吐發票,使用者經驗被提升到2個動作就完成上述的行為,僅需拿出+放入即可完成,實在相當悠遊。
甚至是台灣高鐵推出的『手機通關EXpress』,讓我在購票後不需將任何紙面的票卡從口袋取出或放回,借由本來已經在手上的智慧型手機,讓通關機器『感應』一下即可順利通關,省却手持票卡、置放票卡的行為,同時替我留下數位資料,可作為日後出勤、出差參考記錄之用。
『近距離感應支付』由『感應』可簡化其支付動作,完成最多原本可能要發生的付款行為。比方說,一次看起來再單純不過的感應扣款,可卻能夠同時記錄下何時、何地、何物、金額等資訊,而這些資訊可彙整起來成為憑長寄帳簿的內容。
From Future to The NFC
再者是逐漸在市場上要開始播種、萌芽的『NFC』服務(英文全名為:Near Field Communication),雖然目前還有很多門檻需要跨過,不過『近距離感應』不只是用於支付時,很多『在地化服務』發展將會更加速的成長。舉例來說,到餐廳用餐,使用手機感應餐桌上的『NFC貼紙』,『嗶!』一聲即可以取得折扣券、會員卡、傳輸個人用餐喜好、累積客戶消費經驗等。另外則是可以用來經營老客戶、忠誠客戶,像是客戶到餐廳服務櫃台,感應一下NFC貼紙,馬上從手機中顯示出過去消費記錄並提供給服務人員看,可讓店家花上更多的心思在一些忠實的老客戶上。
NFC『近距離感應』實際之於應用面的設計、規劃並不複雜,人們僅需手持能夠感應NFC貼紙的裝置,經由『嗶!』感應一下的動作即可完成。該裝置能夠是智慧型手機或任何其他手持裝置。採用NFC解決方案,優勢在於人們僅須用最簡單的操作行為,將裝置靠近NFC貼紙上,便可以獲得相對資訊,資訊內容可透過網路上各種不同應用服務整合,例如資料的傳遞、記錄與回饋等,服務整合面向越廣泛,使用者被包覆程度越高,相對日後對服務依賴性也會逐漸變重。再加上國外目前針對NFC則已經設計相關支付服務,其加密、安全控管技術上算是相當成熟,手持裝置解決生活所有大大小小事將是一可預見、期待之未來。
NFC from Mobile + Location
實際於商務消費應用上,當然我更希望看到喜歡的東西即便沒有買,也可以『嗶!』感應一下,將商品資料記錄下來,如日後想買的時候,可以把資料調閱出來,看看該商品目前哪邊有在賣。舉例來說,還未到週年慶之前因各種理由沒有將喜歡的商品購入,但某些商品已經被我注意到,甚至是排入下次想要購買的計劃裡。周年慶一到,被我記錄的商品可能跳出通知訊息告訴我該商品近況有更新,我立刻看看記錄下來的商品還有沒有存貨跟折扣比例是多少,價格滿意,現場有貨的話肯定立刻線上訂購、衝去現場拿貨啊。到了結帳時,依然靠『嗶!』一下就完成交易,聽起來真是相當愜意。
Social + Location + Mobile
延續上面想法,再將社群整合進來。使用者感應『嗶!』之後,資料同步到他的社群平台,可能是Facebook,他的朋友就可以看到這個人目前在哪個百貨、那間門市、關注哪件商品,比起原本打卡還要打字、拍照片、選地點、按下送出的操作更加直覺。網友與網友之間互動將會真正走向『物與物』之間的關連,這對廠商來說多了一個宣傳曝光的管道,對於消費者來說,可作為分享個人喜愛與支持品牌的一種社交行為表現,進而轉化為一種具有『社群黏性』的內容。
上面勾勒呈現的情境,正符合『SoLoMo』想要發展的一種面貌與格局。